焦虑之中,创业似乎是殷实触手可及,可以用来证明自身价值的唯一稻草。 我觉得创业者必须要思考这几个问题: 首先,弄清楚你的媒体本质属性是什么,你面对的人群是什么,你的用户画像是什么。编辑翻完牌子,接单的人则在最短时间内出稿,交稿。
在手机没电的时候,也会用这些充电桩救急。
我们当时就想着,平台一旦成型,将很快可以达到一个比较大的规模,流量大了之后,我们就可以成为规则的制定者,到那个时候,我们赚钱的门道就多了,对上游,我们每一条产品线都可以收供应商的佣金;对中游,我们可以收取企业服务商的年费、月租费、增值服务费、广告费;对下游,我们可以收取咨询费;另外,我们还可以引入第三方的金融服务商,做互联网金融……就这样想着想着,我们越想越来劲,甚至有些信以为真了,所有的工作都按照平台的思路去推进,就仿佛我们已经是一个流量巨大的平台。
但是最后的最后,不知道是觉得小米已经盈利不需要稀释太多股份,还是不喜欢强势投资人在自己耳边吹风,所以最后他拒绝了这位中国人民的老朋友。
所以,即便是上面最好的情况,所有商业计划都执行的非常到位,下一轮融资都非常成问题。